看完後好感動~~ |
|
■撰文/本報記者施雪鈞
引子
一聲響雷過後,豆粒大雨點子開始往下倒,打在葉子上劈啪作響,院子裏栓著的大狼狗,不安地狂吠起來。九月的陜北,雨季剛過,老天爺又賜雨,可樂壞了莊稼人。
雷聲驚動了牛玉琴,“治沙勞模”急忙走到院子中,抬頭看著天上急促翻滾的烏雲,雙手伸開去接雨,佈滿皺紋的老臉上,露出了笑容。“龍王爺老/糟下了/響雷打閃的/雨來了/噢——噢噢——噢”。陜北大地,貧瘠乾旱,雨貴如油,靠天吃飯的農民,不見雨,心發慌,於是,便有了這首地老天荒的“祈雨調”。
雨越下越大,牛玉琴站在雨中笑。房後,是無邊無際的毛烏素沙漠,那大漠中,係著她的命根,二十多年含辛茹苦,她在11萬畝的茫茫沙海中,栽下了2700多萬棵樹。
“這雨下得太好哩,林子解渴了!這片林子大著哩,從這往沙漠裏走12公里,都是俺的林子,你要看到每一棵樹,得花一年時間!”牛玉琴說。這是我在牛玉琴家採訪時遇見的一幕。
開飯了,一家人連同我這客人圍坐在桌邊,邊吃飯邊拉話。這是一頓地道的陜北農家飯。一盆煮玉米,一盆烤洋芋,一鍋小米粥和一盆鹹菜。“這全是自家地裏種的,煮了一大鍋哩,吃吧!”牛玉琴招呼著我。說話間,她那70多歲的婆婆,已經喝了三碗小米粥、吃了5個苞米棒後還在往盆子裏伸手,牛玉琴趕緊攔住她:“你可別撐著了,我的祖宗!”見我有點驚詫,她忙說:“她的精神有病,很多年哩,得看緊點!”一家人笑出了聲。
望著牛玉琴,我的思緒在翻騰。她咋還是那麼勞碌,那麼窮?這位全國治沙英雄、全國勞模、全國十大優秀共產黨員,全國十大女傑、全國十大綠化標兵、九屆、十屆全國人大代表,曾獲得中央、省、市、縣以及聯合國的86項獎勵,她是中國農民中獲獎最多農家婦女,至今仍一貧如洗,身背巨債。幾十年清貧生活和磨難,她卻像茫茫大漠中的苦豆草,不畏嚴寒酷暑,逆境而生。
三十多年前,她嫁到了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東坑鎮金雞沙村後,一場沙塵暴讓她感受到大自然的殘酷。那天,嗚嗚大風伴著天昏地暗,茅舍掩埋在沙堆裏。早晨起來,沙丘堵得門都打不開,地裏的莊稼,一夜之間被毀去,一家人只能以開水煮白菜和苦菜充饑。從此,她和丈夫走進了沙漠。開始了“愚公移山”——治沙造林。
悠悠二十一載,治沙致富,她成了一個“千萬富婆”,實際上卻是“百萬負婆”。有人為她算了一筆賬:她那2700萬棵樹,按一元錢一棵賣出,她的身價是2700萬元;但現實呢,舉債治沙使她至今還欠銀行貸款40多萬元,借高利貸180多萬元,總共身揹債務225萬元。
這就是牛玉琴,一個“狂風吹不倒,苦難壓不倒”的平凡而偉大的女性……
一 借你一片荒沙 還你一片綠洲
一抹晚霞在毛烏素沙漠的天際燃燒,此時,大漠孤煙,長河落日,車行在綠色蔥郁的公路上,兩邊,一片片高大的樹木已成林。經過幾十年治理,原先一眼望不見邊的沙漠,如今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樹林,“沙進人退”變成了“人進沙退”。“靖邊在沙邊,風沙禍害人,白天點油燈,夜裏活埋人”的順口溜,也已一翻而過成了歷史。從靖邊縣西行四十里,便到牛玉琴的家。
落日余輝映紅了沙丘中的牛玉琴家。過去的茅舍,而今已翻成了白瓷磚貼面的平房,空曠的院落,收拾得很乾淨。平房背後,是一棟570多平米的治沙“陳列館”,後面連著大沙漠。這是國家林業總局局長前年去榆林看望牛玉琴時留下的“傑作”,專門撥給她50萬元,讓她建一個陳列館。臨走一再叮囑:“你得花在陳列館上,這錢專款專用,不能挪作它用(種樹)”。陳列館拔地而起,在沙漠中很起眼。房前屋後,樹木成行,花草簇擁,一片綠色,哪像是在沙丘中?兩天來,我在牛玉琴家採訪,再也難尋信天遊中所唱的“面朝黃土背朝天,抓把黃土撒上天”的那種西北特有的蒼涼。
我與牛玉琴朝她房後沙漠中的試驗林走去。一腳深一腳淺地走在沙地裏,才知,中國沙塵暴的三大沙源地之一的毛烏素沙漠,此時就在腳下。這是國家“三北防護林”體系建設中“東抓赤峰、西抓榆林”重點治理的地區。
“這裡過去叫‘一把樹’,只因長‘一棵樹’而得名,那時的日子,才叫難啊,村民一年中有半年是踩著沙土能上房,扒開沙土才進屋的沙丘。陜北的春季,十天九天刮大風,風助沙勢,吹得人東倒西歪,直不起腰,睜不開眼。現在可好哩,治沙出成果了,這片大綠洲,看著心裏也高興哩!”說著,牛玉琴俯下身子,抓了一把土:“你看,這沙土開始發黑髮硬了,用不了多少年,就可種上莊稼了!”
抬眼望去,我看到了牛玉琴種的幾片試驗林,檸條、茶柏、樟子松等小樹苗已經長成一人多高,全成活了。“今年,我補栽了5000畝沙地,種上了幾百萬棵樹;再就是自己培育的新樹種樟子松,長得可快哩,試驗了幾片林子,都已經獲得成功,來年正準備大面積試種呢!”
“你知道嗎,這叫做借你一片荒沙,還你一片綠洲!”牛玉琴說著,臉上浮現出了笑容,還有幾十年刀霜劍影刻下的深深皺紋。
我有點驚訝。這個十幾年前走進縣城連男女廁所的大字都不認識的農家婦女,居然能脫口說出詩一般美麗的話語。
淳樸的陜北婆姨牛玉琴,最初的想法,僅僅是為“把沙堵住,讓沙子不再來壓莊稼苗苗,這樣就能吃飽肚子”的樸素念頭,開始了家庭承包植樹種草。她不會去想,她栽的樹會給西北地區風沙治理帶來多大影響,但她卻走出了“人進沙退”的第一步,從此便一發不可收。21年來,她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,累計投資860多萬元,植樹2700多萬株,種灌木4000畝,搭障蔽900多萬米,使11萬畝荒沙得到治理,林草覆蓋率達60-80%。
治沙造林出了名,牛玉琴成了全國治沙勞模。為支援全村人治沙,她將自己培育的萬株樹苗無償支援給鄉親們,她又在省裏爭取了19萬元資金,為金雞沙村架通了高壓電;她組織本村農民打機井30眼,改造了3000畝水灌田,使本村農民人均收入大大增加;她又向水利部門爭取資金5萬元,為金雞沙村三十二個村小組安裝了自來水;牛玉琴還個人投資30多萬元,搞起了移民工程,將山區的24戶特困戶移到本村,她為移民平整了水地,實現了水、電、路三通,將24戶移民加入了她的治沙行列;同時她為本村380多戶村民安裝了電話……
治沙已經使牛玉琴債臺高築,但她育樹不忘育人。“沙區人苦,苦在有沙;沙區人窮,窮在沒文化。”在生活剛剛有點好轉時,她拿出了家中僅有的一萬多元,又向銀行貸款一萬多元,建起了“旺琴小學”8間校舍,使周圍的孩子都能夠就近上學。接著,她又多次上省城爭取到190萬元資金,修建起了2600多平方米的鄉級一流中學,牛玉琴將林地作為德育教育基地,每年植樹季節,都要帶領全校師生去沙漠植樹造林。
作為全國人大代表,牛玉琴沒有停下幫困村民的腳步。金雞沙村到東坑鄉的那條12公里的爛路,成了她的心病。每年,鄉親們眼睜睜地看著收穫的玉米、土豆而發愁,運輸的拖拉機常常陷入沙土中動彈不了。牛玉琴決定利用她的影響力,要錢修路。2003到2004年的整整一年間,她上到北京國家林業總局、下到陜西省委、省政府、省林業廳、榆林市委市政府以及縣委,四處“募捐”到500萬元錢,去年,終於修出了一條12公里長的柏油路,為當地五村一場的兩萬多農民打開了致富通道。
一個生活在最貧瘠之地的陜北婆姨,在不經意間,幹出了平凡而偉大的事業。2002年,江澤民和朱鎔基分別到陜北考察工作時聽說她的事跡後,派專人前去接她,親切接見了她。當時的國家副主席胡錦濤,也在中南海親切會見了全國“十大優秀共產黨員”牛玉琴。她的故事,被拍成電影《一棵樹》和電視連續劇……
牛玉琴也許壓根沒想過,她不僅僅為11萬畝荒沙披了綠,更重要的是,她那“狂風吹不倒,苦難壓不倒”的精神,感動了中國,她的無言舉動,帶動了身邊一大批農民,於是,家家開始治沙,越來越多的農民,走進了治沙隊伍。靖邊,涌現出一批像牛玉琴、石光銀這樣的“治沙英雄”,他們,走出了中國農民的希望,走出了光明……
二 樹,我不能賣 人,我不改嫁
牛玉琴沒多少文化,用她自己的話說,至今識字超不過一筐。可她那錯字連篇、歪歪斜斜的字裏行間,總有些東西懾人心魄、感人肺腑。
在一本發黃的破舊本子上,我發現了她寫下的一段話:“……這條路上,有苦就有甜,有酸也有辣,有寂寞更有孤獨,但我從來沒有後悔過,雖然我有吃不完的苦,流不完的淚,但是,我有一個信念,黨和人民給了我最大的支援,給了我最高榮譽。我沒有文化,但我要與無情的沙漠鬥下去,自己鬥不算,還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!”
可以看出,這是她掏心窩子的話,苦難造就了她堅韌不拔的性格,貧窮使她承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……
她的身世,都被濃縮在鏡頭中。二十多年來的追蹤採訪,靖邊縣的老新聞攝影工作者田捷,用鏡頭拍下了數千張照片,真實記載了這一切……
每天雞一叫,牛玉琴一家三代七口人披星戴月出了門,挑水的、扛工具的、套車拉樹苗的,步行15里沙路,到承包的荒沙地植樹種草。沙漠栽樹,並非易事。拾起鐵鍬半坑沙,一陣風吹來,沙顆子打得睜不開眼,一天下來,眾人滿臉黃塵,口角起泡,夜裏回到家裏,渾身骨頭像散了架似的。這一年,一家人含辛茹苦,賣掉了所有的家畜變現買樹苗,造林6600畝。
沒想到,第二年春天的一場特大沙塵暴,一夜之間給這家人帶來了災難,6600畝樹苗被風沙吹得稀裏嘩啦甚至連根拔起,家人心涼了,再也不願幹了!牛玉琴心如刀絞,一咬牙吐出一個字:“補”!
“我就不信,這裡就栽不活樹,成不了林,憋死騾子掙死馬,也要把這荒山綠化了!”她雇了16個幫工,一同搬進了沙窩中,20多個晝夜後,8萬株楊樹、榆樹和沙柳,又重新直立在荒沙灘上。從此,日子月復一月,年復一年,牛玉琴從來沒後悔過。
荒沙綻開新綠,希望在沙漠深處蔓延。治沙造林才起步,牛玉琴家的“頂梁柱”終因積勞成疾倒下了。丈夫被確診為骨癌,且病情不斷惡化。短短四年內,八次住院,七次大手術,截去了腿,花光了積蓄,可病魔還是奪去了這個40歲漢子的生命。其間,她自己也因膽結石、子宮肌瘤等疾病,動了四次手術。
災難幾乎壓垮了牛玉琴。她將丈夫埋在沙漠裏,坐在墳前,她失聲痛哭,她哭自己的命苦;她哭丈夫在截肢後,挺著艱難的軀體偷偷走進沙漠,遇到沙包,把拐杖向上一扔,雙手扒沙往上爬,下坡時,就轱轆轆地往下滾,為的是幫她扶樹苗,添沙土……
牛玉琴從悲傷中站了起來,苦難重擊了她但沒能壓倒她。她擔起了一大家子的全部生計,還要照顧患有精神病多年的婆婆和年邁的公公。她永不停歇地忙乎著。春天忙栽樹,夏天上障被,秋冬修剪樹,還要養一群羊和家畜。深夜裏,孩子睡了,她要縫補衣裳,準備第二天家人和牲畜的飯食。
村裏的好心人看她日子過得如此艱難,紛紛勸她賣樹林和改嫁。牛玉琴擲地有聲地說:“林子不賣,樹我不能賣,人我也不改嫁,我必須幹完我丈夫未幹完的事業!”
這一幹就是15年。即使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,她也不停歇。“冬天一身水,夏天一身泥,颳風當梳頭,下雨當洗臉。”牛玉琴拉著架子車,天天出沒在茫茫沙海中。
一身汗水換來了欣喜,看著成片綠洲的出現,牛玉琴心花怒放,唱起了自編的信天遊,儘管嗓音五音不全,但歌詞卻編得很有些色彩:“土細沙明色復黃,隨時起風積成梁。遠望千里無根草,只有馬蹄三兩行。打碗碗花兒就地開,我老婆子帶娃把樹栽,勤勞苦幹和沙鬥,脫貧致富把頭帶。”
這位性格無比倔強的陜北婆姨,遵循了丈夫的遺願,為大孫子起名叫繼林、二孫子叫繼檸、孫女叫繼紅以及以後出生的孫子張繼業、張繼功,她要讓孫子孫女知道,要一代代繼承造林大業,去獲得成功……
三 坐擁“綠色銀行” 年關四處躲債
20萬元獎勵都拿去種樹
牛玉琴的治沙陳列館裏,堆滿了榮譽:國家級獎項36項、省級14項、市縣級36項。這位地道的陜北農婦,黨和國家給了她幾乎所有的榮譽。
陳列館裏,我低頭不語,腦中出現一團疑問,按照目前她的狀況,她不應該如此受窮啊?很快,她的兩本“豆腐賬”,回答了我的疑問。一本是家庭開支賬,而另一本是借錢還錢的賬。“開會補貼300元,賣牛所得800元,兒子1個月的工資1300元,過生日花去34元……欠高利貸33600元,利息13000元……”這僅僅是賬本上一頁的內容。
“獲得這些榮譽,是不是都有獎金?你算過嗎?”
“有哩,前後大概20多萬吧,不過,沒給家裏拿一分錢,全用去種樹了,花去800多萬吶,錢基本花在買樹苗、運輸、雇人種樹上。”
“過去,買一棵樹苗只要8分錢,現在已經是3、4毛錢,最貴的樹苗要3、4元錢;這些年,我老了,不能像年輕時那樣拼命了,我就雇人種樹,過去一個人工只要5元,現在15元已經打不住,加上運輸費成倍往上漲,開支多了很大一塊。”
“你家現在一年能收入多少?”
“這些年,收入也不少,從幾萬到近十萬,今年種的葵花、玉米,加上賣牲畜的錢,怎麼估摸著也有個十來萬,可我要還高利貸啊!說來你不信,俺家十六七口人,一年只花費一千元錢左右,吃的米麵是自己種的,油是自己打的,豬是自己養的,菜是自己種的,一年到頭,家裏不添什麼東西,就是一件衣服吧,也要穿上三四年。”一說起這些,牛玉琴聲音嘶啞,顯得沉重起來。
“你這麼困難,種了那麼多樹,國家政策允許你賣林子嗎?”
“不允許!再說,我也捨不得賣!再苦,我也不能賣林子啊。前些天,一場雷暴雨將樹苗打壞了,我心疼啊,它們就像我的娃一樣,從小養大的,連著心哪!”
“你種的樹砍過賣嗎?”
“我不能賣!看著楊樹幾年就長成2米多高,心裏高興啊!”
喝下酸甜苦辣“一鍋湯”
可誰又知道,舉債造林,讓牛玉琴走進了苦海無邊的“沼澤地”中。
身背著沉重的債務枷鎖,她將人格和自尊夾在了腋下,承受著人生的無比艱辛,一步一步往前挪,“往前走,有死亡的危險,往後走,就是死亡!”她走了整整二十一年,雖然已經走到綠洲的邊緣,但是腳下的步子卻越來越艱難,每前行一步,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氣……
心理學家說:“人生的壓力如果控制在一定的限度,還不至於淹沒自己的理智、摧殘自己的信念,動搖自己的決心。如果超過了最大限度,就會使人心力衰竭,行為混亂。”我看著牛玉琴,真不知這位農家婦女,是怎麼將酸甜苦辣的“一鍋湯”喝下去的。
“俺1985年開始借高利貸,2000年時才開始還本。這十幾年間,我煞費苦心,計算著如何來回倒,借了便宜的,把五分利的高利貸先還掉,然後再借便宜的。就這麼來回倒啊倒的。三兒子為我算了一筆賬,光利息,我就還了80多萬,我將開會的補助、獎金、賣豬賣羊賣牛甚至賣雞蛋的錢全花上了,還有當鄉村教師的二兒子的工資、三兒子工作後的工資,全用上了,年年還!”
“有沒有人將你告到法院的?”
“那倒沒有,但是,逢年過節,特別是年關,是我最難熬的時候,我得四處躲債,心裏不是滋味。去年,我開會到臘月二十八回來,兒子得知有將近一車人正在往我家趕,趕忙將我送進了沙漠看林人的茅屋中躲起來。嗨,那一車人見不到我,衝進家裏大吵大鬧,把屋裏的凳子都給砸了。”
牛玉琴無奈地感覺到,追債人的電話不斷,每一個電話就在心中引發出一陣煩惱和不安,自己的脖子被債務這根無形的繩索越勒越緊,她筋疲力盡,眼前一片茫茫黑夜,而且是那麼漫長。她感到汗顏,不知怎麼去面對那些曾在她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幫助過她的親朋好友,她怎麼也沒有料到,自己被金錢弄得如此狼狽不堪。為了還債,每天,她在驚恐中突然醒來,憂、思、悲、恐的感覺,一起涌上心間。
大過年的,別人家殺豬宰羊,包餃子、放鞭炮,而牛玉琴卻四處躲藏,好幾回,兒子將她鎖在其他屋子裏。“這日子,難啊!兌不上,羞啊!”牛玉琴低下頭說:“有一回,省裏有批作家正在俺家體驗生活,忽然來了16個要債的人,一看家裏有遠道客,他們鬧了一陣走了。你說丟人不!我心裏難受啊!心情壞極了。這時,榆林市委書記週一波來慰問我,給我送上了他為俺畫的像,我心裏頓時暖融融的,接過畫像後,俺看了一遍又一遍,半天說不出話來。俺想,有了黨和政府關懷,什麼樣的坎我過不去?我開始又有了信心。”牛玉琴對我說。
“現在,我已經將高利貸中最高的利還得差不多了,最多一年還掉40多萬,和那時候相比,現在的壓力輕多了!”
等待希望的綠洲
牛玉琴應該是“富婆”,可她依舊徹骨貧寒。她治理好了的8萬畝林地,被人稱為“綠色銀行”,碗口一樣粗的一棵樹,最低市場價能賣30多塊錢,做房椽子的,每棵樹木價值100元以上。可她守著林子,楞是一棵都不賣。她明白一個事理,這幾十年來,國家耗資了數千億資金建設“三北防護林”,榆林靖邊,是治理生態環境的第一道防線,是國家治沙的重點。
她的難處,驚動了各級黨和政府,國家、省裏、市裏、縣裏,在精神上、經濟上給了她不少幫助,能幫的都幫了。
國家林業總局副局長李育才和三北林業局局長,前不久專程到榆林看望了牛玉琴等治沙勞模,他說:“最近國務院領導專門做出批示,要對治沙英雄模範給予關愛。牛玉琴、石光銀這兩個全國治沙英雄模範,幾十年來為全國治沙工作樹立了典範。但是多年來這些治沙英雄模範長期背負著債務包袱,這顯然不公正。我們可以讓治沙英雄模範流汗,但再不能讓他們心底流淚,更不能讓他們流血。如果誰治沙誰受窮誰背包袱,還有誰再願意投身於生態建設的行列?我們要讓治沙英雄在政治上得到榮譽,經濟上得到實惠。千方百計幫助牛玉琴等解負,讓他們放下包袱、輕裝上陣,再作貢獻。”他當即責成中央、省、市林業部門,共同提出為牛玉琴等勞模徹底解負的方案。
這番話,讓牛玉琴感受到春天般的暖意。
她似乎看到了,希望的綠洲就在不遠處……
照片說明
攝影/田捷
1、茫茫大漠中留下了牛玉琴行行足跡。
2、扛著鋤頭挑戰沙漠的牛玉琴。
3、牛玉琴牽著毛驢帶著孫子進大漠植樹。
4、萬畝荒沙變成綠色“銀行”。
|
|
|
|
hmc03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