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
殷玉珍 |
|
一杯濁酒,父親把她許配給了沙漠中的老白
殷玉珍,今年40歲,老家在毛烏素沙漠南邊的陝西省靖邊縣。家中姐弟6人,她排行老四。她模樣長得俊,心靈手巧,會做衣服,還做得一手好菜,最拿手的是那一口陝北小曲,惹得許多小伙子圍在她家門口轉悠。
可是人的命運往往陰差陽錯,她卻被父親許配給了沙漠中的老白———白萬祥。1969年,8歲的白萬祥和父親從陝西逃荒到了毛烏素沙漠,一住就是幾十年。殷玉珍的父親外出放羊路過這裡,常來歇歇腳,討口水喝。一來二去,兩個老人就結拜成了兄弟。結果,一杯濁酒,殷玉珍就被父親許配給了白萬祥。幾件衣服、一個木櫃子是她的全部嫁妝。一頭土灰馬馱著一個19歲的姑娘一步步走到了沙漠深處。
過門40天,才看見有人從她家門口經過
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,在沙梁的堅硬處掘開一個地窖,一個人需貓著腰才能進去,裡面鋪上柴草和枯枝,兩個人在裡面都轉不開身。這就是殷玉珍的新房。
更可怕的是風沙對生存的威脅。鋪天蓋地的黃沙隨時都有把小屋吞噬的危險。風一停,一家人便趕快用鐵?把門口的沙一點一點挪開,這樣的情景幾乎天天可以遇到。
沙棉蓬、沙蓬子、沙米、沙蓋是主要下炊之物。有時丈夫從靖邊縣撿回來的死豬、死羊,竟是全家的一頓美味,剝下的皮子還要做皮襖穿。
對於一個19歲的姑娘來說,最難以忍受的是沙海中無邊的孤獨。
殷玉珍清楚地記得,在她過門的第40天時,才看見一個人從她的家周圍經過。待她驚喜地跑過時,那人已經走遠了,她就回家拿了個盆,把腳印扣住,每天來看上一次。
她發誓:“寧肯種樹累死,也不叫沙欺負死。”
然而,殷玉珍的性格裡充滿了剛強好勝、隱忍開朗,甚至有些桀驁不馴。等她擦干眼淚以后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:種樹,“寧肯種樹累死,也不叫沙欺負死。”
殷玉珍家裡最大的財產是一隻羊羔和一隻三條腿的羊。1986年春天,殷玉珍用那隻三條腿的羊換回了600棵樹苗,種在房子周圍。那時她每天除了給樹澆水,其余的時間大部分都是在呆呆地瞅著這些小樹中度過。冬去春來,經歷了風霜和干旱之后,栽下的600棵小樹存活了100多棵,這使殷玉珍看到了希望。從此一場持久的人沙戰斗開始了。
沒有錢買樹苗,殷玉珍就從娘家借了300元錢買了幾頭豬仔,希望能換點錢。丈夫也到外面給人掏糞、蓋房子、干農活,他打工不要錢隻要樹苗。
1989年,丈夫白萬祥在爾林川打工的時候,聽做飯的老頭說,村大院裡堆了好多苗子沒人要。夫妻倆如獲至寶,他們借了3頭牛,凌晨3時就從家裡出發,趕到苗圃把苗條馱上就急著往回趕。不料途中狂風大作,又累又餓的殷玉珍實在走不動了,就抓著牛尾巴,一步步在沙海裡挪動著,翻過一道道沙梁。大風一次次把苗垛子刮到坡底,她哭著鼻子一次次重新抬上牛背,回到家已經是下午了,累得不想動彈了。可是不當天栽上樹苗就會枯萎的,他們連飯都顧不上吃,喝口水就接著干活了。
19個冬去春來,6萬畝沙漠變成了綠洲
每年春節的喜慶氣氛還沒有散盡,殷玉珍和丈夫就開始忙起來了,剪枝、扎林,沒黑沒白地勞作在沙海深處。累了躺在沙裡歇一會兒,餓了在沙海裡架上鍋,燒水、熬粥。大風起時,遮天蔽日。有一次,他們在狂風中迷了路,夫妻倆摸索了半天,結果越走越遠,幾個小時過去了,他們又轉回到原處。正在著急的時候,突然他們聽到了自家的狗叫聲,循著叫聲,才找到了自己的家。
夏天到了,大漠的烈日把沙子晒得滾燙,一切生命在這個炙熱的世界裡都會顯得特別脆弱。半夜裡,殷玉珍和丈夫就要起來挑水澆樹苗,直到上午十點鐘才能回家休息。
秋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,收完地裡的庄稼、把樹葉採下來留作牲口的飼料,緊接著就開始秋季造林了。到北風來了,北方沙漠中的氣候變得非常寒冷,殷玉珍一家才能歇一下。
19個冬去春來,當初用來插眼撒樹籽的鋼?被磨掉了一尺多,6萬畝沙漠變成了綠洲。當年的新媳婦已經人到中年,3個娃也慢慢長大了。19年的血與汗澆灌,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了一個綠色的小王國,滿坡的綠樹成蔭,滿圈的牛羊成群。不可思議的是,這裡的氣候也變了。風沙小了,也少了,起風時隻有樹葉沙沙響,不見風沙刮滿坡﹔降雨多了,樹苗的成活率也高了﹔庄稼也長得好了,原來每畝庄稼隻收十來斤,現在能有幾百斤。房子蓋起來了、電通了、一條簡易路也修起來了,一家不算牛羊,光庄稼就能收入10多萬元……
殷玉珍,這個用生命植樹的女人,終於圓了她的綠色之夢。
<<人民日報海外版>> 2005年11月10日 第四版
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海外版
 |
殷玉珍介紹沙漠植樹經驗 |